2011年9月12日,南京工業大學科技創新大樓內,一場關于竹木結構的學術研究會議悄然進行。在這次會議上,江蘇省土木建筑學會成立了新的分支——竹木結構專業委員會,提出更好地應用竹木結構技術,改變當前混凝土結構、鋼結構和磚體(磚石)結構建筑一統天下的格局。
哈爾濱工業大學教授祝恩淳告訴筆者,中國是世界上**早采用木結構技術的國家。始建于1056年、高63.7米的山西應縣木塔,至今屹立不倒;上世紀50年代,京津滬等地區建造了一批膠合木結構的民用、公共與工業建筑。但至上世紀60年代,由于木材濫砍濫伐,木結構技術住宅被禁止,其應用因此中斷了20余年。
“50多年前,竹木結構曾作為土木工程的一門專業課。”雙鬢斑白的東南大學呂志濤院士認為,當前我國竹木結構科技研究與機制創新方面與發達國家仍有極大差距,他呼吁說,竹木結構技術研究及人才培訓等,亟待“補課”,土木建筑界應重視研究可持續發展的建筑結構體系。
南京工業大學副校長、江蘇省土木建筑學會竹木結構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劉偉慶表示,美國90%以上的住宅都是木質結構,日本絕大多數住宅也是木質結構,我國人多地少,雖然不能大規模普及竹木結構住宅,但城市中的景觀和大型公共建筑尤其是農村、山區、林區,采用竹木結構技術十分適宜。
“木結構住宅比水泥和磚瓦結構住宅節能50%,節能減排、生態環保。國外研究表明,幼兒園采用木結構,對孩子的成長**為有利。同時,木結構自重輕,抗震性能好,今年7月新西蘭發生7.8級地震,木結構建筑沒有受到絲毫影響。從成本來看,木材也不比混凝土貴;而且,竹子的生長周期也***兩三年。經過復合技術處理后的竹木,強度比鋼材還高。”另外,竹木結構建筑的抗火、耐久性、抗蟲蛀、耐腐蝕等方面,如今也有了相應的技術。
發展竹木結構,江蘇有資源優勢,蘇北泗陽和沛縣等地種植了大片意楊,宜興有竹海,這些都為利用竹木造房、建橋提供了很好的資源。同時,江蘇亦有充沛的學術優勢。南京林業大學王明庥院士和張齊生院士分別著眼于苗木育種、竹木加工和竹木制品等方面,形成了研究成果;東南大學一批教授則******于竹木建筑和橋梁方面的研究工作;南京工業大學在重型木結構住宅方面開展了許多研究工作;南京大學建筑研究所所長鮑家聲教授在汶川大地震后研究發現,采用速長再生的楊木和農作物廢棄物秸稈,可以搭造出集防寒、耐熱、防震、環保等優點于一身的生態小木屋,每平方米造價僅700多元。呂志濤院士、張齊生院士以及同濟大學的同仁等一起,也在汶川大地震后,參與國家緊急啟動的研究課題,研制并建造出了使用功能好、造價成本較低的木結構抗震住宅和學校。
江蘇還擁有眾多木材加工企業和多家從事竹木結構的******企業,如蘇州******整體住宅、德勝洋樓、香山工坊等,這為發展竹木結構提供了良好的產業基礎。此外,江蘇社會經濟發展處于國內前列,古建筑和歷史街區等的建設任務多,市場旺,為竹木結構的發展也提供了難得的機遇。